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忘记哪个艺人说过,她想每一次都在舞台上展示最好的自己,所以必须很努力,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表面上,这是互联网的记忆鼓舞人心的一面,对艺人而言完美的舞台当然是一种职业追求,但细想不由犯怵。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会在放大镜面前永远完美。
因为TT的事情,张一鸣被喷到清空了微博。他不是第一个,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谁能想到,给当今世界带来最深刻影响的互联网,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鞭尸”呢?更何况,有的人在讨论时,明明是立场挂帅,并不理会原文本意是什么,又是在什么语境下提出来的。郭建龙写到苏轼时有句话,把“做事”换成“讨论”便成了:“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用信仰代替了实际的讨论。”是不是完美契合网络上的舆论生态?
某种程度上,张也是被头条系产品的反作用给弹伤了。算法推荐,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软件,让它更了解我们,从而推荐更多符合我们口味的东西。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则是彻彻底底的“信息茧房”,每个人都通过接收更多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越发沉浸到自己喜欢的世界里去,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被那么多其他人所喜欢,便越发确定及肯定自己的选择了。长此以往,我们的观念和喜好的维度难道不会进一步单一化?
平台对我们过去所有选择的记忆,与我们人类天性中的懒惰相互成全:时间花在爱自己所爱就好,其它的,管它呢。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来理解为什么网络暴力如此盛行。单一的情绪、坚定的立场永远比需要罗列的事实、需要条理的逻辑更容易得到共鸣,我们还没来得及进一步细想,便在屏幕中发现了自己认同的话,一个点赞便鼓励了更多人,彼此之间是一个正反馈循环。所裹挟成的声势之浩大,令人心惊。
很少有在网络上活跃而关注度又高的人从来没有遭受过网络舆论,有时只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偶然火起来的贴子,也会看到评论底下一片攻击声。举个匪夷所思的例子,这个例子绝非孤例。有个贴主在机场看到一个抱小孩的妈妈被拒绝走紧急通道最后没有赶上飞机而崩溃坐在地上大哭,这个帖子标题大意是当妈妈有多不容易,还提到了恐育心理,结果最高赞的前几条评论呢,都好有“道理”,“道理”简直要夺屏幕而出了,只有第五高赞是一句来自原贴主的回复。
于是我们会看到,熟练的发贴人在讨论问题时经常会附带一句,“没有XXX的意思”。如果普通人偶然火一贴还能遭遇这些,名人就更难了,有个知名博主发了条“今天北京真热”之后收获的评论,让她总结出了一条防杠指南,真是一看大笑,再看要哭了:
明星,又是一个更加特别的名人群体。一方面他们一不小心便会被攻击,另一方面他们的粉丝一不小心就会被激怒,所谓的饭圈文化,一不小心便让明星本人处于夹缝中。有个叫王勉的脱口秀大会选手,便在一场半演唱式的脱口秀中非常直接又有点巧妙地讽刺了饭圈文化,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你还在问是被谁搞臭,可能是被你搞臭”。
所有的所有,不言不语的互联网都记了下来,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被挖出来,被断章取义,被当成子弹,成为致命的一击。
来源:魔影幢幢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