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作为顶层设计的。从商业模式来看,发展来看,单一的专业化分工和垂直化分工已经逐步向产业链甚至向生态产链条进化,这样的思路和趋势都来自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一、生态也适合定位理论
在一个生态里,占位是第一选择,互联网企业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名次之分,只有大小之分,在整个互联网市场里,互联网企业只是一小部分。
为了占据好位置,大部分公司走的是流量的道路。
人们眼中最好的位置是第一把交椅。
第一个占住一个新位置的人,最容易被记住的,就算第二个赶到现场的人的产品比你更好,你还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比如大众汽车的甲壳虫并不是第一部小车,却是第一个把“小”作为定位大肆宣传的,因此抢占了消费者心智空间中的“小车”的印象。
所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占住位置之后,就会不断的往这个位置上添加新的内容。
从一开始,我们就占住了“抢跑时间”这个位置,之后为了占得住,第一是做产品,然后逐渐形成生态产业链。
第二是运营公信力,企业在守位的过程中有两个误区:
一个是只有产品没有信任,比如新产品上市想搭顺风车,于是也有某个成熟品牌的名称,或者把某个产品线的品牌扩大到其他的产品线;二是只有信任没有产品,你也只是都兜售情怀。
二、生态应该向小米学习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占山为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必须有自己的“山头”,有自己的“旗号”。
粉丝效应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能够让这个平台迅速崛起,也能让这个平台迅速萎缩。
这是一个“自产自销,自卖自夸”的年代,互联网从传统PC时代过渡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每一个基于移动设备的互联网生态闭环提供了基础。
小米生态的成功源于背后支撑其成长的供应链,身处微笑曲线顶端,小米做生态的逻辑是“中央靠内容扩张,外围靠产业链扩张”。
我们看到小米的版图越来越大,用入股的方式投资了100家各个领域的硬件初创企业,它们开发出新产品之后,经过小米的认可,被贴上“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标签在小米网出售。
这个过程有三个重点:
第一是小米网,平台的入口;
第二是小米手机、电视、路由器,用户的入口;
第三是MIUI,产业链的入口。
在复制小米生态链的模式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点。互联网企业只有在找到平台、用户以及合作伙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小米从一个产品网站变成一个平台电商,背后是供应链。
小米的MIUI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聚合了自己的手环、平衡车、音箱、路由器、电视、服装、智能家居等一大堆下游生产厂家。
三、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的生态不用学小米,也不用向阿里学习。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
比如说阿里我们认为它绝对有优势,但它只限于阿里体系里面。
有了方法论支撑,在生态上任何企业都会活得很好:
第一,企业会专注服务这件事;
第二,这个市场足够大,大家可以圈属于自己的领域;
第三,企业跟BAT不是竞争关系,我们的产品可以在它们的平台上来卖。
互联网企业正在从多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目前从高维到低维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零维是一点,那里的人无法理解一线的直线世界;
一维是一条线,那里的人无法理解二维是平面的世界;
二维是一平面,那里的人无法理解三维的立体世界。
一个企业一旦走上生态的道路,一方面变得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不断开放,不断在扩展它本身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分为一维、二维、三维等几种。
一维的企业只做单一领域,客户群和品牌受众限于单一行业。二维的企业只做平台业务,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最后都逃不脱流量和用户的误区,有一个面,但是凝不成一股绳。三维的企业做的是生态业务。
从趋势上来看,企业的发展遵循着升维的规律。这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时代。
最后,小能保有元气,大可播种将来!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停下来,做点“无用的事”,为了走得更远。
有选择性地做无用之事。不能只做有用的事。
多与他人交流、漫谈,胜过目的明确的对话,因为交流是新意之源。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有启发就行了。
从事创造,享受成就感。留出整块时间用于创造,不必长,但必须完整。然后,好好享受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
做那些时间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事。
其实就是两种事,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二是时间会带来复利的事。
只要你做着这两件事,那就没有别的烦恼是等一天、等一星期,或是更长时间解决不了的。遇见困难,不要正面强攻,让时间帮你解决它们。
与君共勉,谢谢大家!
来源: 知胜产融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