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诊疗、在线指导、线上复诊……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
其实,互联网医疗并不是新鲜词汇。早在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尤其是在此次战“疫”中,能否借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成为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不断探索的课题。
浙江的“互联网+医疗”产业也在迎风茁长:2015年底浙江省互联网医院获批成立;2016年2月28日,树兰医疗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树兰会诊-iMDT”正式启用,40多位院士、1000多名专家“触网”在线;2016年3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联姻乌镇互联网医院……
“我觉得这个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就像胶卷变成数码。”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对于互联网持乐观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也认为,医疗行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
目前,“互联网+医疗”大势所趋,也得到国家顶层支持。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从排队窗口到手机屏幕,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但怎么继续走得更好更远,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认为,相对于传统医疗模式,即各家医院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特点,互联网医院的诞生一定会催生形式多样的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的医联体,也必定产生新的支付方式和药品、诊疗支持方式。
“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持续改革现有的医疗体制,完善现行医院、医疗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和药品保障体系。”葛明华建议。
网络挂号、在线付费、院内导航……来自医疗界的代表们均认为,目前“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一些矛盾。
“两者并没有像其它行业一样,进入一种整合信息的状态。”陈海啸认为,现在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并没有找到行业的痛点,主要是两者的思维模式没有真正融合。
同时,代表们也坦言,医疗行业比较特殊,互联网企业不能只从利益出发,更多需要在融合中增加人文性和专业性。
陈海啸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类似“高铁模式”——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模式:每前进一公分、一米,它都有自己的控制,系统地把路(互联网)、车(医院)、人(患者)、司(医生),都纳入一体化考虑。
在此之前,对于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来说,互联网平台仅仅是“鸡肋”般的存在。然而,一场疫情让各方对“互联网医疗”有了崭新的认识:互联网医疗不再“轻如鸿毛”,而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了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同时,又极大满足了人们“不能出门、但要看病”的需求。都说,疫情隔离了人与人的距离,而“互联网医疗”却可以打破这一限制。
由于疫情的出现,“督促”着各级医疗在线平台的建设进程。然而,2020年真的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拐点之年吗?诚然,互联网医疗将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解药,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在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在线诊疗安全如何保证?如何确保优质医师在“网上”的参与度?如何拓展“互联网诊疗”业务范围?如何与医保等政策挂钩?因此,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即插即用”,而是要顺应医疗行业的转型和医改的方向,充分发挥出互联网自身优势,才能真正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和“短板”,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